一座堪称“殿堂级”的中国法院改革重磅奖项,正式揭晓。
1月16日,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首届“人民法院改革创新奖”评选结果。经过层层筛选,8项来自中基层法院的改革举措从125个候选者中脱颖而出,名留司法改革史册。对于普通人的生活来说,满载术语的获奖名单遥远又陌生。但是仔细品味不难发现,这个看上去有点“高冷”的奖项,却值得向往公平正义的目光停留。
评选之所以“吸睛”,是因为它紧扣改革主题,更以人民需求为得分点
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,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、增进人民福祉”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,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为了人民、依靠人民、造福人民。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,越是硬核的改革举措,越不能沦为专业主义的“孤芳自赏”,越要经得起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检验。
获奖改革举措无不体现了改革的这一“核心价值观”。在快节奏的忙碌中,我们希望司法工作与生活更同步,微信小程序“移动微法院”让诉讼服务永远在手机中等待指尖轻点。撞上网络侵权时,只要第一时间上传网页截图,行政版权登记与司法审判之间的府院协同机制,就能自动让“证据被篡改”的抵赖哑口无言。据最高法披露,在本次评选的网络投票环节中,近一周时间内有超过74.5万人次参加投票。最终选出的改革“最强大脑”,无一不是为了抚平群众皱起的眉头,无一不是为了打通痛感最切的堵点。
评选之所以“吸睛”,是因为它把握司法规律,更看重可学可用的普及性
在本轮改革中,健全贯通审判权力运行各主体、全流程的司法责任体系,是不曾缺席的重头戏。从节点管理到重点监督,从院庭长“点对点盯梢”到全过程“共治式”监管,从独任庭、合议庭“中单带线”到专业法官会议、审判委员会、统一法律适用机制“团战对线”,从明责履责到考责追责……权力与责任匹配、放权与监督统一,昭示着司法规律“王者归来”。
从结果上看,相关改革举措形成了覆盖用户前台、办案中台和管理后台的全链路格局。跨域立案、移动诉讼、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,让我们无论在闹市街头还是田间巷陌,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司法服务。卷宗电子化,让诉讼材料的流转随时有迹可循;“证据碰撞在法庭”,让庭审真正成为决定案件结果的核心环节;后台监督的透明可视,让办案中的任何异常变动都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;逐渐日常的考责追责,让审判权力更加成为捍卫公平正义的沉重责任……案件不管是在当事人眼前还是在视线之外,都能得到公正、高效处理。这不仅是停留在个别法院的局部实践,随着此次评选点亮了聚光灯,它们还将在更加广阔的天地中,展现司法逻辑的勃勃生机。
评选之所以“吸睛”,还因为它注重科技赋能与制度建设的高度融合
最高法院院长周强有一个比喻: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是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车之两轮、鸟之两翼。在获奖改革举措中,不但有小程序、大数据、数字化平台等耳熟能详的成熟应用,区块链、非对称加密、时间戳等新锐技术也在司法领域找到了“实践肉体”。当一些先发国家的司法机构还挣扎在技术怀疑的诅咒中时,中国司法率先实践着正义创新。
但改革不是“炫技”,根本在于修炼“内力”。例如,跨域立案之所以可贵,并不在于上线了网上立案平台,而在于提供了统一的立案标准、流程和模式;全国首例个人破产重整案“破壳而出”,是因为背后有一整套现代化办理破产体系的规则创新与制度匹配。这种“小切口”的规则创新、“大视野”的制度续造,才是改革“涟漪扩散”的根本前提。曾记否,由“移动微法院”而起的互联网司法革命,使诉讼活动在跨过线上门槛之后,又实现了“在地化”向“个人化”的飞跃,引领着世界移动电子诉讼的发展潮流。这样的评选指向,保证了收获荣誉者一定是对准真需求、形成真突破的“制度发明家”,而不是标新立异的“技术搬运工”。